Episode 129: 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本期我们用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回复听众们对第 128 期中关于微信的讨论的反馈。其它话题包括苹果 App Store 中国区的一元定价,以及播客的复兴。在节目开头我们还讨论了 IPN 播客网络昨日上线的新节目《無次元》。


IPN 播客网络的第六档节目《無次元》昨天开播了。这个节目的概念已经在李如一的脑子里盘旋了几个月,如果要用一句话介绍的话,那就是「a celebration of auditory culture」:对听觉文化的礼赞。如法国哲学家 / 政治家 Jacques Attali 在《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中所说,世界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的。它没法看得懂,但却能听得清。当然,你可以说 IPN 的所有节目都有类似的诉求,但《無次元》無主题、無固定播出时间、無固定时长、無固定主持、無固定嘉宾、無限制、無禁忌的特性让它保持了最大的开放度,能够承载常规听觉规范以外的声音。不该听的、不能听的、不要听的、不敢听的各种声音,将来都有可能在《無次元》里亮相。

有两位听众来信表示在《IT 公论》里听到的观点帮他们通过了考试和找到了工作,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在时间早已不够用的今天,听播客对于听众是很大的投入,我们在感谢大家的信任之余,也很高兴有人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回报。

我们讨论过很多次的 iOS 游戏《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还是引发了持续讨论。虽然巧思与情趣兼备,但这款游戏的通关时间太短,令很多人感到值不回三十元人民币的票价。一位沈姓听众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主机游戏近年来有一种「拼命延长游戏时间」的趋势,为的是让玩家不觉得他们在「骗钱」。随着年龄渐长,玩游戏的时间与日俱减,几十个小时的「大作」有时成了一种奢侈。

但换个角度看问题,主机游戏提供的高度沉浸式的体验是对如今碎片式内容消费的反抗。时间长度是沉浸式体验的必要前提。我们离宁静祥和的牧歌式生活已经很远,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不管你喜不喜欢,频繁被打扰已经是一种常态。对很多人来说,玩游戏是日常生活中绝无仅有的「入定」时刻。不管游戏开发者拖长时间的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其动机为何,能够有固定的大块时间去投入到某一个特定的作品里,在今天都是一种福分。

关于微信的讨论在本期继续。Rio 在上一期(128)中提到的观点收获了许多共鸣。对公众和私人界限的混淆,功能集成过多,不安全不加密,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区别只在于你是不是在乎。至于 Rio 和很多听众都提到的「不开放」则是一个充满陷阱的词。某位年轻听众来信说,他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都把 QQ 空间纯粹当成分享考试资料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QQ 空间是「开放」的——腾讯没有规定它的使用方法。同理,微信朋友圈的奢侈品代购账号也是用户「发明」的用法,对于他们来说,微信也是「开放」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微信公众账号相当于中国的 Google Reader?在你嗤之以鼻之前先想一下:RSS 从 2005 年开始在极客圈流行,普罗民众不得其门而入,直到 Google Reader 出现。从读者的角度说,用一个工具集中「订阅」一批媒体,以便能在有新文章上线时收到提醒,这种行为对于中国很多主流用户而言始于微信公众账号。从内容的表现上说,读者在微信公众账号和 Google Reader 里看到的都是用 web 技术呈现出来的图文。如果我们在乎的不是 RSS 这个协议本身,而是 feed / 时间线这种阅读格式,那么微信公众账号就是中国的 Google Reader。

我们的两期关于微信的讨论并没有最终落实到某个结论,但我想我们已经谈及了这个复杂的生态圈的各种利弊以及背后的考量。如果一定要为我们最初抛出的问题——为什么讨厌微信?——给出一个答案的话,我想和人生中的很多「为什么?」一样,「不为什么」虽然显得缺乏诚意,但很多时候都是最好的回答。

苹果 App Store 中国区的最低定价降到一元已经有几个星期了。知乎 ID 为徐小懒的朋友很慷慨地和大家分享了其游戏《地下城堡:炼金术师的魔幻之旅》改价后的销量变化。这款游戏 10 月 1 日上线,售价六元。截止到 11 月 19 日,总共卖出了 3500 多份(一个半月到手 ¥14700)。11 月 19 日,徐君将售价改为一元,在随后的三天里分别卖出了 5000、5400 和 2900 份(三天到手 ¥9310)。徐君没有分享第四天开始的销量,但表示确有下滑,最终稳定在中国区收费总榜的 80 名上下。

调价与中国区 App Store 支持银联卡同时发生,对消费者购买正版软件习惯的养成有正面作用。苹果是这里毫无疑问的赢家,但长期来看,在大伙纷纷降价冲榜的现实下,第三方开发者能否以量补回损失的单价,还需要至少半年才能看清。无论如何要记住的是:苹果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支持,是以「能够让 Mac / iOS 平台显得更有价值」为上限的。

播客节目《Serial》的火爆,令《New York》杂志刊载了 Kevin Roose 的一篇〈播客大复兴背后的故事〉,并随即引发了美国播客圈的热烈讨论。Jason Snell、Marco Arment、Casey Liss 等资深播客人纷纷撰文力挺播客文化,鼓励更多人试水。不过,人人可以做播客就像人人可以写博客一样,重点在于内容质量。当这一波的风潮过去之后,我们必将见到新一波的「播客已死」讨论,而能够营造持续价值、和听众之间产生情感纽带的播客,无论何时都将继续存在。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相关链接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