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134: 终究悲哀的电子邮件

2015 年开年第一期节目,我们只讨论一个话题:电子邮件。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2015 年的第一期《IT 公论》上线了,由于元旦假期的缘故,我们提前在 2014 年的最后一天录了这一期。因此,本期节目没有像往常那样以最近的新闻为基础展开讨论,我们用一整集谈了一个话题:电子邮件。

Gmail 在中国访问不畅并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您读到这封信时,或许 Gmail 已经比一周前更容易访问。或许您虽然身在中国,但从来就能自由访问 Gmail(不开 VPN)。或许您很早就发现虽然网页版 Gmail 很难打开,但在 iPhone 上用 Mail 处理 Gmail 邮件却全然无碍,而这招似乎最近也失灵了。(使用 Gmail 的会员若希望改用其它邮箱接收《IT 公论》会员通讯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告诉我们。)

或许您觉得我们用电子邮件来发送会员通讯的行为非常古旧,或许对您来说电子邮件 = 工作。有一件事不用「或许」:您一定曾经被垃圾邮件侵扰。但,或许您不知道,世界上每年发送的电子邮件里,有 90% 是垃圾邮件,而全球第一个发送商业垃圾邮件的人,不仅不认为那是错的,还在论坛上斥责反对自己发垃圾邮件的人是左棍。在他看来,垃圾邮件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

李如一和 Rio 都对电邮有着暧昧的立场。李如一在他的朋友圈(三次元朋友圈,不是微信朋友圈)里以喜欢用电邮沟通闻名,虽然如今也没什么人和他发邮件了。Rio 常年用私人域名后缀的邮箱,也形成了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电邮管理习惯,但他仍然时不时会跟李如一抱怨一下 email 有多反人类。事实上,我们在准备本期节目时使用的临时标题就叫「电邮吮吸」。

如果您在 1990 年代末就有了电子邮箱,已经可谓是资深的电邮用户了。但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作者高德纳(Donald Knuth)是这么说的

我从 1990 年 1 月 1 日起就没有电邮地址了,自那以后我成了一个幸福的人。我大约在 1975 年左右开始使用电邮,15 年的电邮人生不可谓不长。

关于电子邮件的历史从什么时候算起,各界并无定论。从字面意思上说,只要是通过电子手段传输的信息都可以称作电子邮件,过去也的确有人管传真叫「electronic mail」。不过,性状和我们今天知道的电邮大体一致的电子邮件始于 1970 年代。最早的电邮要求收发双方同时在线,或是使用同一服务商。就通讯的本质而言,Hotmail 邮箱只能给 Hotmail 邮箱发信,或是中国联通的用户只能给中国联通的用户打电话,都是荒唐怪状。而我们今天恰恰就处在这样的世界里。这也是我们选择用电邮发送会员通讯的理由之一:假如选择微信(或任何一家 IM 服务),不用微信的会员就收不到通讯了。

这里有「服务」和「协议」的区别。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个不用电邮的人(笑),而你也完全可以说懂中文的《IT 公论》听众没有微信号的几率很可能小于没有电邮地址的几率。但我们这里谈的是权利,而非选择。使用电子邮件不需要接受任何商业公司的用户协议条款,和电子邮件相关的通讯协议也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架设自己的电邮服务。假如腾讯倒闭,或是微信这一产品被终止,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可以轻易找回微信上的所有书信往来。

当然,如 Rio 所说,开放的系统一定会被玩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垃圾邮件。如果你时不时发现收不到我们的会员邮件,相信我,那真的是垃圾邮件的错。只可惜这个错在今天似乎已经无法矫正了。

电子邮件有两个重要的,但不大为人所知的特性:

  1. 电子邮件的内容是以明文传输的,就像寄信不用信封。电子邮件其实应该叫「电子明信片」。

  2. 你看到的发件人地址是可以随便填写的。如果大家记得上学时学的英文书信规范的话,一定记得除了在信封上填写收发件人地址外,在信纸上也要填写。电邮里显示的发件人地址对应的就是信纸上的发件人——你可以填任何地址或任何姓名。(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在 Gmail 网页版用任意电邮地址发信。)

第二点让伪造身份这一垃圾邮件的基础技能成为可能,明文传输意味着你的邮件内容可以被他人看到(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使用 PGP 的习惯就不必听这一期了),而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你不希望别人能够阅读你的邮件。但假如你对██没有需求,若邮件内容完全加密,过滤垃圾邮件的程序又如何知道这封信里提到了██呢?(为避免被垃圾邮件过滤器误伤,本文此处不得不开始自我审查,隐去高风险词,不然恐怕又要劳烦各位去垃圾箱打捞这封通讯了。)从根本上说,保护隐私和反垃圾邮件是一对矛盾的需求。如果把所有邮件加密,隐私得到了保护,但垃圾邮件过滤程序也起不了作用了。

电子邮件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为了和垃圾邮件搏斗,各式标准与技术措施被一层层地叠加。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敢从底层入手,妄图真正地重新发明电邮。Gmail 很可能是电邮诞生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尝试,但它依然建立在现存的电邮协议之上。至于近年来流行的 Mailbox 等电邮服务,更加只是从交互入手进行的表层改造。年久失修的电子邮件作为唯一一个全球网民人人都有的开放性身份 ID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作为通讯工具的它,已经逐步被封闭而专有移动 IM 软件取代。不管怎么说,对于电子通讯系统而言,隐私、开放、和反垃圾,三者只能取其二。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相关链接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