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148: 耐心

Apple Watch 和新 MacBook 上手体验,Mac OS X 10.10.3 (Photos.app),iOS 8.3,以及「完人」Tim Cook。

每月三十元,支持李如一和 Rio 把《IT 公论》做成最好的科技播客。请访问 itgonglun.com/member


首先通报一则新闻,罗登兄的《硬影像》已于上周加入 IPN 播客网络。《硬影像》是一个关于电影、电视、摄影、叙事、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的播客,水平很高,我们感到荣幸。如果您之前订过,请重新订阅,否则就收不到未来的节目了。在通用型播客客户端里搜索「硬影像」,认准绿底「硬」字图标即可。原《硬影像》在荔枝 FM 上的频道不会继续更新。此外,《硬影像》也有了自己的域名:hardimage.pro

我很幸运地在录制本期节目之前看到了王俊煜兄的文章《智能手表》。俊煜文章不多,但总有一些独到的观察。让我意外的是他用智能手表已有一年多时间,包括 Pebble、三星 Gear Live 和 Moto 360。文中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Google 有很清晰的哲学,就是把 Android Wear 做成一个 Android 手机通知栏的扩展,特别简单的信息,特别简单的交互。带来的方便也特简单,以前经常要把手机从兜里掏出来扫一眼,现在抬一下手就可以。这个事情听起来挺琐碎的,掏一下手机,多简单的事情呀,不麻烦。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智能手机」,这个如今颠覆了整个行业的东西。其实智能手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办公室、家庭这些固定场所使用,所谓「移动互联网」并不是那么的移动。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其实也就是要上网不用再走到书桌前坐下,上厕所、吃饭、躺着都可以。就是减少了这么一步,手机取代了电脑的很大一部分使用时间 (但整体的时间是变多了的),我开始用 Android Wear 以后,也经常不把手机掏出来了 (整体的时间也应该是变多了的)。

有觉得似曾相识吗?「有了它就不用整天掏手机了」难道不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人谈到 Apple Watch 时最常说的几句话吗?可是你猜怎么着:Android Wear 和 Pebble 已经把这个需求解决了。

我们当然对苹果有更高期待。我的兴趣主要在于观察可穿戴设备/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未来的方向,Rio 则期待智能手表找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很显然 Apple Watch 和 iPhone 不会是一个级别的产品,但这没有关系。科技圈有十五年出一件大事的迷信,2007 到 2015 只有八年,怎么也得至少等过了十年的坎。

关于 Apple Watch 的种种细节以及我的试戴体验,请大家直接听本期节目。这里想聊点别的事。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明白科技范式的更迭往往意味着补充,而非取代。正如其字面意思所暗示的,补充意味着有新的东西要出来。至于那是什么,目前唯一诚实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这是厂商、第三方软件开发者、以及我们用户要一起协力搞清楚的事情。从 2007 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现在是新的起点。

那么就可以回到本期节目的标题了。根据 Mike Kruzeniski 的记述,大约 2008 到 2009 年间曾有公司想挖走 Jonathan Ive。Ive 回答说,我花了十年才把苹果改造成可以让我做自己想做的设计的程度,不会随便离开。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Kruzeniski 说,那就意味着在 Ive 眼中,2009 年他才刚刚开始「做自己想做的设计」,而再往前推十年的 1998 年,则是苹果最凄惨的时期。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见到类似这样的问题:2015 年,去微软、谷歌、脸书、苹果、LinkedIn 中哪一家科技公司就业更有发展前途?。兜售自己的技能时货比三家是天经地义。但试想如果你是 Ive,能否在 1990 年代熬过苹果的低谷期?(Ive 于 1992 年加入苹果。)而在 2009 年,iPhone 已经出到第三代的时候,又能否有耐心和想像力说「之前只是热身」?

《Becoming Steve Jobs》告诉我们,是 Pixar 的 John Lasseter 和 Ed Catmull 教会了乔布斯耐心的重要性,从而对苹果在廿一世纪的辉煌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确,尽管这是一家出了新机器就可以随时放弃对旧接口的支持的公司,但苹果的耐心总是遗憾地被人忽视。John Gruber 在 2010 年的这篇「This is How Apple Rolls」里捕捉到了这种耐心。民间传统智慧——不要买第一代苹果产品——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这家公司坚韧的耐心。第一代产品有缺陷,但急什么?我们一定可以完成年复一年的渐进改良。耐心的本质其实就是自信。

我一直以为,苹果的产品再好,如果我们只能谈论某某产品该不该买,该什么时候买,好在哪里,坏在哪里,那么仍旧只不过是着了消费主义的道。以我个人而言,甚至还会担心当这些制造工具的人把每一件工具都变成了欲望物件之后,国民收入还有多少可以分配给用这些工具制造出来的内容上。毕竟当你花了四千人民币买苹果的手表之后,就少了四千人民币买书、唱片和电影节套票。因此,我总是希望在把玩这些数码玩具之余,能够得到一点真正的干货。不是那些教你如何创业,如何 GTD,如何在面对金融大佬时显得「高大上」或是如何解读中共高层文件之类的干货,而是真的可以让你体内的化学元素发生一点变化,产生「我有不得不做的事」那种冲动的干货。这也正是英文 inspiration 一词的真义。

耐心地等待吧。你的 Apple Watch 大概也要六月才能发货,HealthKit 和 ResearchKit 的应用大概再要三到五年才能看清轮廓,届时的 Apple Watch 对实体环境的感知能力会提高多少?虚拟现实/扩增现实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等待这些或许不会出现的 paradigm shift 的同时,别忘记读该读的书,看该看的戏,听该听的歌,然后你就会发现未来远比你想像中来得快。

(又及:本期录音结束后,我和 Rio 做了 Twitter 转发的实验。它跟新浪微博的设计一样:原 tweet 被删除后,被转发的版本也会消失。)

李如一最近在玩的 app(Rio 最近没有玩什么 app)

最近我们读的一些文章

相关链接

人物简介

李如一:字节社创始人。
Rio: Apple4us 程序员。